點茶是宋代主流的茶藝,是將茶末置于盞中,調成糊狀,然后用沸水注入加以沖點,同時手執(zhí)茶筅(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)適時攪拌,以制成茶湯。從宋代《大觀茶論》的記載來看,點茶的主要程序有備器、洗茶、灸茶、碾茶、磨茶、羅茶、擇水、取火、候湯、茶盞、點茶(調膏、擊拂)。其中“候湯”與“擊拂”最見工夫。候湯要掌握煎水的適度性,而擊拂則是攪拌技法,講求與沖點即點的功夫的適宜性。宋徽宗在《大觀茶論》中對點茶工藝有著精辟的描述,他將沖點與攪拌視為一個整體,二者同時進行,對注湯的多少與攪拌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,并將點茶過程分為起七個階段即“七湯”。點茶法尤其注重“點茶”的過程中的視覺享受,發(fā)展到北宋末年,點茶成為了上至皇親貴胄,下至升斗小民共同追求的一種感官愉悅。
分茶又稱茶百戲、湯戲、茶戲、水丹青等,是一種能使茶湯的紋脈形成物象的茶藝,其特點是僅用抹茶在茶湯中顯現(xiàn)出文字和圖像。分茶始見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目前關于分茶的解釋有兩種觀點,一種是分茶是在大型容器里點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飲用,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分茶是指用沸水沖茶,使茶乳幻變成圖形或字跡。北宋陶谷《茗錄》中有關分茶的記載:“茶百戲:茶至唐始盛。近世有下湯運匕,別施妙訣,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,禽獸蟲魚花草之屬,纖巧如畫,但須臾即就散滅。此茶之變也,時人謂之茶百戲。”
宋代分茶的操作首先要有點茶的基礎,點茶時圖像的形成與茶湯的泡沫有密切的關系,沒有泡沫就不可能形成文字和圖案。